獻給陪伴我高中成長的老師與同學們......
蘭陽女中校園有四座歷史建築。它們蘊含蘭陽女中校園發展的歷史,也保存了台灣近代建築發展初期的特色。這四座建築的量體都是方盒子,設計者透過形式、材質與裝飾的設計,使得每個方盒子呈現獨特性,成為四個建築寶盒。
長、寬、高尺寸幾乎相同的方盒子,厚實的牆面、符合機能需求的開口與屋頂,與舊日治時期校舍的形式接近。木質、簡單的門窗與平整的牆面,只有保護塗裝而不用任何修飾,是一座以實用功能為主,形式、材質簡樸的建築,符合台灣常民建築的特色。
設計者:不詳
竣工時間:1958年
轉化自西洋古典建築的希臘柱式、入口簷板花飾、屋簷及窗帶的水平線腳,使原本如鞋盒子般的量體,呈現出古典韻味。建築物採用鋼筋混凝土構造,因此得以大面積開窗;設計者運用水平窗帶對比垂直柱列,展現鋼筋混凝土材料的特性,擺脫日治時期磚構造的厚重感。小白宮有西方現代主義樣式的特性,卻又加入古典樣式的元素,這種務實的混搭,反映出戰後初期的台灣建築遊走在革新與保守之間的適應特性。
設計者:王慶澤建築師
竣工時間:1958年
白樓是兩層樓、鞋盒子般的建築量體,因垂直水平的外觀分割,與高反差的深淺色調對比,予人極為理性的秩序感。建築物沒有額外裝飾,但遮陽百葉的細節,柱子與屋簷、窗簷的細部處理,顯示出設計者認真、仔細的態度。這是現代主義建築的極佳示範,也積極反映其科學實驗場所的用途。在極理性的表現之外,設計者又安排了極感性的大廳體驗,入口挑高中庭引天光直洩而下,射入曲線圍成的花草水池,圓弧的樓梯環繞水池與天光而上。這外觀理性與內部感性對話的建築體驗,來自台灣早期女性建築師修澤蘭的設計,充分展現台灣女性建築先驅的努力與才華。
設計者:修澤蘭建築師
竣工時間:1971年
一棟兩層樓高的鞋盒形建築量體,隱藏在一排綠竹之後,綠竹之間有一片起伏的白與示意入口的橢圓拱圈,給人幽靜的感受。隱藏在綠竹之後的是一個典型的現代主義建築,擁有整面的玻璃窗與開放的空間,形式近似工廠,或可形容它是一個吸收知識的工廠,以對應其圖書館的功能。設計者將建築立面與主體結構分離,在沉悶的玻璃盒子之外,增加一個皮層,借用中國文學與台灣環境常見的竹為元素,讓理性的內部與感性的外觀形成對比。台灣建築在戰後隨著政治變遷,逐步發展屬於本土的中國現代主義,甚或走向後現代主義,修澤蘭建築師在綠樓的嘗試也有這樣的意味。
設計者:修澤蘭建築師
竣工時間:1971年
草稿
蘭陽女中校園有四座歷史建築。它們蘊含蘭陽女中校園發展的歷史,也保存了台灣近代建築發展初期的特色。這四座建築是四個寶盒,雖然建築量體都是方盒子,設計者透過形式、材質與裝飾的設計,使得每個方盒子呈現獨特性,成為四個建築寶盒。
蘭陽女中校園有四座歷史建築。它們蘊含蘭陽女中校園發展的歷史,也保存了台灣近代建築發展初期的特色。這四座建築的量體都是方盒子,設計者透過形式、材質與裝飾的設計,使得每個方盒子呈現獨特性,成為四個建築寶盒。
簡樸的觀景盒-傳達室
設計者:不詳
竣工時間:1958年
西洋古典風韻的禮盒-小白宮
轉化自西洋古典建築的希臘柱式、入口簷板花飾、屋簷及窗帶的水平線腳,使原本如鞋盒子般的量體,呈現出古典韻味。建築物採用鋼筋混凝土構造,因此得以大面積開窗;設計者運用水平窗帶對比垂直柱列,展現鋼筋混凝土材料的特性,擺脫日治時期磚構造的厚重感。小白宮有西方現代主義樣式的特性,卻又加入古典樣式的元素,這種務實的混搭,反映出戰後初期的台灣建築遊走在革新與保守之間的適應特性。
設計者:王慶澤建築師
竣工時間:1958年
開啓對話的白盒子-白樓
設計者:修澤蘭建築師
竣工時間:1971年
綠林中的書箱-綠樓
設計者:修澤蘭建築師
竣工時間:1971年
草稿
蘭陽女中校園有四座歷史建築。它們蘊含蘭陽女中校園發展的歷史,也保存了台灣近代建築發展初期的特色。這四座建築是四個寶盒,雖然建築量體都是方盒子,設計者透過形式、材質與裝飾的設計,使得每個方盒子呈現獨特性,成為四個建築寶盒。
簡樸的觀景盒-傳達室
長、寬、高尺寸幾乎相同的方盒子,與舊日治時期校舍的形式接近,厚實的牆面、符合機能需求的開口與屋頂。木質、簡單的門、窗與平整的牆面,只有保護的塗裝而不用任何修飾,一座簡樸的建築。實用為主,形式、材質簡樸的建築,是台灣常民建築的特色。
設計者:不詳
竣工時間:1958年
西洋古典風韻的禮盒-小白宮
轉化的希臘柱式、入口簷板花飾、屋簷及窗帶的水平線腳,使原本像鞋盒子的量體,呈現出古典韻味。採用鋼筋混凝土構造,使得整個盒子可以有大面積的開窗;設計者運用水平的窗帶,對比垂直的柱,展現鋼筋混凝土材料的特性,擺脫日治時期磚構造的厚重感。小白宮有西方現代主義樣式的特性,但是卻加入古典樣式的元素,這種務實的混搭,反映出戰後初期的台灣建築在革新與保守之間的遊走。
設計者:不詳
竣工時間:1958年
開啓對話的白盒子-白樓
兩層樓、鞋盒子般的量體,因垂直水平的外觀分割,與高反差的深淺色調對比,給人極為理性的秩序。建築沒有裝飾,但遮陽百葉的細節、柱子與屋簷、窗簷的細部處理,顯示設計者認真、仔細的態度。這是現代主義建築的極佳示範,也積極反映其科學實驗場所的用途。在極理性的表現之外,設計者又安排了極感性的大廳體驗,入口挑高中庭引天光直瀉而下,射入曲線圍成的花草水池,圓弧的樓梯環繞水池與天光而上。這外觀理性與內部感性對話的建築體驗,來自修澤蘭建築師的設計,透出台灣女性建築先驅的努力。
設計者:修澤蘭建築師
竣工時間:1971年
綠林中的書箱-綠樓
兩層樓、鞋盒形量體,隱藏在一排綠竹之後,綠竹之間有一片起伏的白與示意入口的橢圓拱圈,給人幽靜的感受。這片綠竹之後是一個典型的現代主義建築,全面的玻璃窗,開放的空間,近似工廠,一個吸收知識的工廠,對應其圖書館之用。設計者將建築立面與主體分離,在沈悶的玻璃盒子之外,增加一個皮層,借用中國文學與台灣環境常見的元素,讓理性的內部與感性的外觀形成對比。台灣建築在戰後隨著政治變遷,逐步發展屬於本土的中國現代主義,甚或走向後現代主義,修澤蘭建築師在綠樓的嘗試也有這樣的意味。
設計者:修澤蘭建築師
竣工時間:1971年